北宋碑刻记载的东杜村落、西杜村落。
元氏县北宋建隆四年(963年),本县建造陀罗尼经幢,元氏县的村落名大量涌现。
东杜、西杜等信众也踊跃捐资。

东杜维那cc召,李再宏,张文寂,康思召,李召,裴思进,阎公操,赵思贵,马光嗣,贾贞约,马万友,马光义,苏召,赵晖,赵宏遇,郑兴,高(缺),赵氏,梅氏,东杜维那梅宏肇,(缺)妻马氏,男小和,周唐,梅万妻郝氏,/男希胤,李思召,魏重会,魏万胤,赵重兴,郑重进,西杜维那梅杞,母耿氏,朱夹,王胜,段遇,张进,何超,杜万,

南因镇型材折叠门_元氏县东杜西杜南杜北杜村考源 折叠门

金代北杜村落、西杜村落的有关记载。

金大安三年(1211年)元氏县《开化寺罗汉院重修前殿记》碑,有西杜村落李智信等人的姓名。
由此可见,至迟金代,东杜、西杜、南杜、北杜村落都已存在。

《元氏县志·崇祯志》:“接引寺,在县东北十里北杜村落,大定三年建。
”《元氏县志·同治志》寺院:“接引寺,大定三年重修。

四杜村落最早叫杜村落,源自杜姓、还是杜树?

《元氏县地名志》:据传,四杜(东、西、南、北杜)原为一村落,以各处长植杜梨树而得名。
后分居四处。
本村落居南便称南杜村落。
《元氏县志·崇祯志》赵维藩师长西席碑记弘治十八年(1505年)《杜村落寺碑文》

或谓:吾三村落相望,往时,皆树之杜,因名其村落,曰:东杜、西杜、南杜。
而寺又因村落以得名者,理或有是,然无所考据云。
因并记之。

这段话的意思是:有人说,我们三个村落间隔很近,从前村落里遍生杜树,因此被定为村落名。
叫东杜、西杜、南杜。
而这个寺又因村落名而称杜村落寺。
或许有这样的道理,但这是没有考据的说法。
因此将这个一起记载。

四杜村落,哪个村落最早?

《元氏县志·同治志》里社篇记载,南杜、北杜、西杜户口都附东杜村落,共计1116人,而北杜村落地仅有1顷98亩7分1厘9毫。
直到解放前,北杜还有“连庙十八户”说法。

明末嘉靖《元氏县尖塚重修慈氏院碑》碑阴:“西杜村落致仕主簿李宁,东杜村落耆老 赵维宁。

清代,有东杜、西杜、南杜、北杜村落简称“四杜村落”的记载。
《元氏县志·同治志》潴龙河记载,“四杜村落西,水势至此,彭湃非常,田禾被淹,数村落遍受其害。
自杜村落西而东南流者,潴龙之故道也”“咸丰三年,霪雨水涝,平地涌泉,潴龙水至杜村落西而不入故道,穴地直东,过东西二杜之南,迤逦东北约八里,突入赵堡村落中街,过村落又折向东南过南因北街”。